阿莫多瓦 2010 破碎的拥抱电影的最后一句话是“就算瞎了眼 电影也得完成”无论阿莫多瓦的镜头是有多爱佩内洛普导演拍摄的始终是给电影的情书 在电影画面定格在拍摄女主角与自己相处的最终时光的粗砺画面 盲掉的男主角伸出双手拥抱这幅画面 他问男孩 画面还在吗?
男孩告诉他还在 他对男孩说 一格一格放 让它停留久一点 阿莫多瓦电影 镜头流转之优雅 初看时不喜欢海滩一段 不认为守在身边的那个女人有多伟大 一个女人用成全与离去换来的他永久的尊重 柔情与想念而另一个女人不得要领地用嫉妒苦守与纠缠 只要叫对他的名字 男人就被驯服了 想要谈谈电影里的反面角色 那个想要支配女主角的男人其实我一直都不太能理解激烈充沛的感情 不理解情感当中被背叛的愤怒与耻辱 在我看来这是件必然发生的事 就像人会死掉一样 不懂为什么会难以接受他让人拿摄像机记录男女主角的交往过程 客观看来他并不阻止或说无力阻碍事件的发生 但他要求一种在场 就是 我要事件在我眼前发生 一种观看权 入场券 一种知情权 我觉得人类伴侣关系当中 婚姻与承诺其实都是无效的 这是一种口头协议 凭双方诚信自觉的契约 而作为伴侣的另一方 无权要求承诺安全感信服与永恒 在情感道义上 他们所能要求的只有这个 就是知情权——我需要知晓自己现在处于何种位置上的这种权利也有人和我探讨说 其实作为什么身份并不重要 我还是认为知道是什么很重要 知道自己是什么 就不会去做那些自己不是的事了在我看来 电影里被背叛的反派 他没能弄懂一件事 就是即便不是他也还会有别人 那为什么不能是他情感的墨菲定律 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 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 它总会发生那唯一能够克制这件事带来任何损害的方式是 不要被击垮 要所有准备 就任它发生人居然还需要人这件事 本就是绝望的在本是绝望的土壤里 人还能渴望开出一朵什么并非绝望的花来
假如说不是再创作类似题材的电影,假如说不是看得超大银幕,我会如此爱这部电影吗?
但是,这种直指人性及人的存在的电影的方向是我极为喜欢的。
悬疑及重复的运用。
它支撑了这部电影,带动了观影者观影的节奏。
时空巧妙的组接:当女主角在电影中的电影屏幕播放的时候,在电影屏幕中出现对位,应有的效果发挥得极好。
人物关系关联性极强:这种极强的人物关系加深了主题,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气氛。
剧作节奏的基准把握。
西班牙电影大师佩德罗·阿莫多瓦的《破碎的拥抱》是其第十七部影片,关于制作电影过程的电影。
阿莫多瓦一向擅长拍那种感情充沛的电影,巧妙地让影片充满戏剧性的转折,他的故事总是能够牵动观众的心弦,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把角色和观影人玩弄于鼓掌之上,而正因如此,他才会成为公认的电影大师。
可是这一次,他一向擅长使用的情感的药方失灵了。
本片中,导演的想法是把电影的剪辑过程作为故事的发动机,可是很显然,这一招卡壳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除此之外,影片故事是以理智的精确方式讲述的,而在以往,这两个形容词可跟这位西班牙大师沾不上边。
在影片的一开始,阿莫多瓦就有点举棋不定,他没能激活他的角色,给他们注入情感的能量,而当情节逐渐展开,我发现自己一门心思只想要以前的阿莫多瓦回来。
故事也一下子从过去跳到现在,进入了片中片。
一个失明的电影编剧用哈利·凯恩这个假名与他的前制片经理朱迪合作。
凯恩并不是天生的盲人,他的原名叫马泰奥·布兰科,是个电影导演,然而一场严重的车祸夺走了他的视力和妻子,令他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导演事业。
而在他两眼完好的时候,朱迪是为他工作的。
朱迪有个儿子叫迭戈,他一直以来就梦想给凯恩写剧本,当迭戈和凯恩开始合作写一部吸血鬼喜剧的时候,这两个大男人的生活搅到了一起。
一个晚上,在凯恩悉心照顾患病的迭戈时,两人之间的身体接触越过了合理的界限。
而迭戈在日渐康复,他开始对凯恩以往的经历发生了兴趣,不断追问凯恩当导演时的陈年旧事。
接下来是个四人私通的故事,主角是朱迪和她的丈夫厄纳斯托,导演马泰罗和他的妻子莱娜,饰演莱娜的正是阿莫多瓦永远的女主角佩尼洛普·克鲁兹,当时马泰罗正在拍一部叫《女孩和手提箱》的电影,莱娜在里面还演了两个角色,玛德莱娜和皮娜,是不是整个故事混乱?
看得不头昏脑胀才怪。
导演的想法大概是,检验一下蒙太奇的表现力,把所有的片段以这种手法联系在一起。
可是他的几个主演有点无精打采,影片的故事也吸引力平平,娱乐性更是欠奉。
似乎影片的完整版仅存在于阿莫多瓦的大脑里。
盛佳蓝光标注。
阿莫多瓦,在我眼中是一个个性十足的导演,他的电影常常在平凡的生活中掀起一些另类的波澜,同时大胆涉及禁忌话题,在戏剧性的故事后回归到普世的情感,给你心灵上温情一击,堪称舒畅的观影体验。
但是,2009年的这部《破碎的拥抱》让我有些失望,它保持了阿莫多瓦电影的很多特色,但是故事上缺少了那种个性,情感上更少了最后的那种触动。
这部电影开始不久,就让我想起了导演的那部《不良教育》,也有戏中戏结构,也是导演为主角,也有对往昔的追忆。
实际上,看阿莫多瓦的电影,你能说出很多“也有”,他的电影带有显著的阿莫多瓦基因,一看即知,但是每部都能玩出些新花样。
比如,阿莫多瓦的电影常常至少两条线索,而且酷爱呈现实和回忆同时推进,相互映照和联系,这样的好处是,常常让平凡生活中的事件激起悬念。
在这部电影中,只见一盲人导演马提奥极具才华的将一扶他过街的女孩忽悠上沙发嘿咻,然后他女助手出现,跟他的关系显得有些小暧昧,接着还有一个希望跟他合作编剧的导演让盲导心神不宁,戏剧性的悬念出现了,为毛,为毛这个看似现在有些浪的导演表现出一种慌乱和忧伤,接着回到往昔,美女出现,导演的双眼尚能寻得这份美丽,于是,基本可以猜到了,很多今日的浪子的玩世不恭,是因为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那么,他的故事又是什么?
如果说本片的开场还让我很有感觉的话,后面失望就接踵而来了,最大的失望在于故事,阿莫多瓦的故事常常有种让我琢磨不透的特色,而本片的故事竟然如此俗套。
几乎看到克鲁兹扮演的莱娜出场,看到她与马提奥两眼相对,就知道她要和他好上,结合今日的马提奥现状,就马上想到莱娜多半死了,而马提奥和助手间的关系一看就是有些感情故事的人。
至于中间的富商找莱娜当情人,然后妒火中烧报复之类的故事,这简直太俗套了,而阿莫多瓦怎么能这么俗套的表现这样一个故事呢?
在情感上,本片倒是保持了阿莫多瓦的味道,片中有热烈求爱的,有自私冷酷的,与情节的平淡相比,倒是几条情感的线索表现的更有戏剧性,马提奥和莱娜间有种单纯的真爱至上的味道,阿莫多瓦将其展现的炽烈,但又压抑伤感,莱娜从为父治病而委身当富商情人,到发现真爱的爆发,充满了十足的情感张力。
而马提奥助手的情感则表现的更含蓄,更间接,但是同样带着一种压抑,她的犹疑眼神,她的欲言又止,也在最后爆发出表现出洪水泄流般的冲击力。
而富商的儿子更有一段被压抑的青春,他是阿莫多瓦电影中常见的同性恋角色,从性取向到志向都被父亲打压,被马提奥和莱娜不屑,最后他却爆发出交织善良和仇恨的复杂情感。
可恨人必有可怜之处,富商的压抑更令人印象深刻,男人试图用金钱弥补身体魅力的不足和老去,却还是发现自己只是被当作一个工具,他压抑着,甚至到了请唇语专家解读拍下的妻子和他人对话时的口型的地步,而最后的爆发又是绝望的暴力。
压抑,本片处处可见被压抑的情感,阿莫多瓦的电影结构常常是这样,通过偶然事件,唤起现在的人们心底的一份不堪的回忆,让冰封的记忆重现,让压抑的情感释放,让心灵得到解脱。
所以,值得一提的是马提奥的助手的儿子,实际上也是他的儿子,那个阳光的青年,在压抑的情感故事中,他却保持着那份真,过去是因为他还是孩子,不懂得压抑,而现在则是因为身边的人将压抑的情感释放,也让他更感受一份轻松。
我很喜欢阿莫多瓦电影常有的这份感觉,暴风雨般的情感激荡后,一切归于平静,大家依然要好好生活。
不过,或许因为故事太平淡了,结局都猜到差不离了,最后的那温情和人文的一击上,感觉还是差口气。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带来的,不说“最好”了,也不是“好”的阿莫多瓦,只能说基本表现了其水准。
被压抑人生的支离破碎被导演用破碎的照片表现,确实显得伤感十足,而因为种种愿意,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依然在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只是不知是会压抑一生,还是带来不可预料的爆发。
最后,发散的感叹下,当看到克鲁兹这么大腕儿了,依然在片中玉体裸现时,想想中国,那些靠裸替的明星依然活得滋润,而以身试裸的汤唯却还在被莫名封杀,中国电影圈儿也真够压抑的。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95a6c380feffa5dc9023d9cf.html
这部电影制作时间长达14个月,耗资1500万美元,成为西班牙有史以来拍摄时间最长投资最为昂贵的电影。
Almodóvar的作品总是以凄美的爱情为中心,同性间的,异性间的,平常的激情,性,生死相隔。。。
他适时的背景音乐,色彩对比,变焦特写,让我细腻且真实地感触到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轻易地为他们流泪和叹息。。。
Mateo小心地亲吻了Lena大腿上大片的淤青,这淤青是Lena的旧情人由于嫉妒而把她推下楼梯造成的,此刻,我感到了Mateo的心疼与怜惜,泪涌不止;Lena深情地凝视着正在与她交欢的Mateo,那眼神里充满着浓浓的爱意,我感动地似乎曾经也这样活过;Lena离开人世前最后尝到的是爱人双唇的味道,这是Diego替Mateo看完14年前车祸录像后所总结的。。。
Mateo、Lena,、Judit和Ernesto Martel的故事是复杂而疯狂的爱情故事。
电影讲述了缘分、嫉妒、滥用权力、背叛和犯罪,感人肺腑。
成百张被撕碎的这两个个交错拥抱的恋人的照片成为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
Almodóvar热爱电影,最后一句台词代表了他和Mateo的心声:“做电影,并不是为了公映,最重要的是把它真正完成,不管(导演)失明与否。。。。
” 意味深长。。。。。。。
个人觉得还哦哦可吧!
西班牙的电视剧挺好的,但没有看过电影,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西班牙电影,朋友推荐,觉得不错的是感情线非常的好,觉得女主男主不过分煽情,也不冷漠,就是给人很舒服的情感状态,非常赏心悦目,就是非常喜欢,特别喜欢,唯一一点遗憾就是两个人的相处时间太少了,没看够,觉得有一点尴尬,好多次都没有好好接触聊天,推荐大家去看看吧!
真的很好看。
看过的阿莫多瓦的电影不多,但每部电影中那芬芳的色彩无时不在刺激挑拨着视神经。
然而让我不习惯的是,明明是悲伤的剧情,残破的结局,却总是在鲜活的色调中被演绎,连背景音乐似乎都不去渲染剧情,只是浅浅地伴奏。
观看时仿佛时刻在挑衅人的道德感:这样明媚疏朗,芬芳四溢的悲哀,你能感受到么?
是否也如此美妙轻曼地发生在你的生活中,只像一抹色彩般浅浅地划过?
也许现实正是如此。
生活中的悲剧不会因为好天气或者有喜事就不会发生,陌生人永远只能漠然旁观,而亲历者的血泪也只能把命运之体擦洗得更光鲜。
轻松地讲个悲剧,像是地中海畔炙热阳光,刺伤你的双眼,那白晃晃中似失明般的漆黑。
那做爱的场面,亲吻的镜头,丝毫无法在心头产生涟漪。
被演绎成像吃饭一般每日面对的程式。
连泪珠似乎也像水般无味。
只是那全片深一脚浅一脚的叙事,终会被命运这无常的叹息一浪打散。
记忆深刻的几个段落:段落1:莱娜冲进马特尔的房间,马特尔背对着她,却面对着屏幕上的她。
她们同时面对马特尔。
这是莱娜第一次真正有勇气迎面马特尔,挑战一切谎言的时刻。
一切也顿时反转,马特尔的正面和背面被同时注视。
是否意味着,只要你敢于坦然面对黑暗中那些窥视的双眼,则他们将被暴露在光明下,成为反被窥视的焦点。
而他们是那样的浅,可以轻易被看穿。
段落2:莱娜在X光下的每一处骨头,在一张张打着网格的胶片上被精确呈现在观众眼前。
美丽的人啊,她的悲剧是她无法掌握自己的自由,身心毫无隐私,得不到尊重。
但即使她骨骼的每一条弧线弧线都被旁人窥视到,你还是距她的心,她的忧伤那么远。
灵魂是不可能被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占有的。
段落3:朱迪特在酒吧当着儿子和哈瑞把沉积14年的忏悔倒出来时,她的眼泪比起失去挚爱的哈瑞多年所受的伤害来说,她的忏悔显然太淡太无力了。
但是当她目送哈瑞一个人在黑夜拄着盲杖走下楼梯的背影时,看着曾经的爱人所受到的伤害,那种良心的折麽之深才着实传达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的悲哀是被别人承受着的。。。。。。
虽然这次没有很惊艳,但是依旧是全程无尿点。
聚精会神地看完了,即使给阿莫多瓦一个烂剧本,他都能拍的比院线大片要好。
在看的过程中,我很想感叹,这才是电影吧,教科书级别的电影,而且不刻意,运镜自然而然,运镜怎么就那么顺利呢?
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总之从导演层面,越看越圈粉。
从剧情方面,比较让我惊喜的镜头有老头把莱娜推下楼梯、推下楼梯之后竟然完好送医院,没有弄残她、结尾小马特尔说出纪录片结束的那一幕惊悚片?
这部电影不算惊悚片,但是导演很适合拍惊悚片,惊悚片功力深厚吧这就是为什么可以让我全神贯注地看完。
这部属于那种,有一点点无厘头有一点温情但不像的电影。
很多细节都没有交代,直接蒙太奇过去了,比如老头原来那么早就杀青了,对男女主的爱情刻画,我个人感受不是很明显,因为一开始我被误导了,我以为那个年轻男孩就是他儿子,因为一回家,那个氛围导演和制片人和男孩很像一家人。
开头上了一个年轻女孩,制片人一脸吃醋。
我以为他们大概是很开放的关系,我从头到尾都以为他们是夫妻,或者是离异,或者情侣关系。
结果他都不知道那男孩是他儿子。
男主说的那句“我有点内疚离开你们母子二人”我甚至还猜想,会不会是制片人撞了他们,然后形成两组得不到就伤害的爱人,但是结局很单纯,制片人竟然保存了所有的胶卷。
但是制片人真的什么都没有做吗?
这部片子的感觉有点淡淡的,男主对什么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淡淡的,所以很没有惊悚感。
片子主体是在描绘爱情吗?
为何他把所有照片都撕掉了?
有个小亮点是年轻男孩拼好的那张照片正好是着重刻画的那个场景,那个场景是挖出了相互依偎的男女尸体。
所以他们的爱情很伟大,伟大到可以为了这份不被允许的爱情一起死。
不过也许是存在文化差异,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反而想,导演和美女演员的风流事多了去,也不用刻画地那么悲壮。
但是一些细节依然很妙,比如在争吵时把女主衣服扒光丢掉大街,还有他和他前妻的电话。
都表现了这个人多么虚伪。
他儿子也是个小变态,14 年了,对作品如此执着。
除了爱情,也许还描绘了导演对作品的执着?
比如那个小变态 14 年了还想着做纪录片,14 年之后男主重新剪辑电影。
最后,这个胶片拍出来的效果实在太漂亮,好想知道什么型号。
心里直腻得慌。
要不是阿莫是西班牙的国宝,我还以为这故事是直接从《知音》或《故事会》上抄来的呢 (多亏凤姐推荐,才没错过这两本经济类名著)。
这年头,哥们都爱看三俗。
一来阿莫也算功成名就的artist,还欧洲,没好莱坞铜臭味,咱看了也好充充电装装逼。
二来Penelop(我经常跟Pepperoni大肉肠整混)还露点,说白了男观众和拉拉不就冲这个去的么。
阿莫也八九不离十这么合计:哥是艺术家,咱的片,上嘎哪。
骝须的不在话下,再不济人批起来也会留个情面,免得显自己掉渣。
再让那妞露两点,双保险。
票房至少没问题。
阿莫的内心世界是非常寂寞非常大妈的,出道至今拍了不少给老娘们看的片。
他也深谙意淫之道,经常拿性趣味作话题,让人感觉下流兮兮。
但贵在收得好,点到即止,马上摆出一本正经悲天悯人的pose,于是摇身一变成艺术片了。
毕竟老脸要保住几分。
所以比起来还是咱中国老谋叔牛逼,要俗也俗得开宗明义石破天惊,赤裸裸地三炮,直接轰进柏林,柏林墙要当年没倒今天也保不住。
也是,世界上还有什么艺术能大过奥运会?
前几天才看阿尔莫多瓦今年的片子《破碎的拥抱》,说老实话没有预期的好,甚至有点儿失望。
对我来说,片中唯一的惊喜便是,club里面,一个男孩说,嗨哥们儿,某某某的音乐真牛,我刚刚在电驴上下了!
娃哈哈!!!
著名的世界级大导演,也给了电驴一句台词,不知是不是在证明自己还没老呢?
此外片中还用了Cat power,Uffie,Vitamin C这样的小另类团音乐,算是整部电影中最年轻的一笔吧。
剧情还是阿莫式的,围绕在几个人之间,他们的关系如同拼图,在影片特有的节奏中被有序地排列到一起,故事逐渐现形,其中的恩怨情仇也娓娓道出。
《破碎的拥抱》和《不良教育》很相像,都是从回忆开始,逐渐深入,牵出了一大串。
但是:1.后者有阿莫的亲身经历做背景,有血有肉,看得我哭了一地,喜欢到不行。
而前者在情节上相对薄弱,不过是两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老套且略显俗气。
2.在情结设置上,后者也很完美,几乎没有不合理的地方,也没有多余的线索。
3.后者的表演让人心碎,Gael对男同志微妙的刻画让人失眠,老牧师对灵肉的渴望实在揪心......而前者主要看的还是佩内洛普,她动起来的时候美得让人迷糊。
4.在美术、音乐、服装等细节的把握上后者很适度,比如说Gael跃入泳池时穿的内裤,一切为剧情服务,而且服务周到。
可前者虽然给了佩内洛普许多美妙的造型,但似乎和情节没有决定性的关系,像她那个戴梦露假发的造型,非常迷人,可惜像是硬插进去的,和前后文都没什么照应。
一个美女,因为要用钱给爸爸治病,委身于大款小老头。
一个导演,因为选演员的机会,认识并爱上了这位美女,并且邀她主演自己的影片。
拍摄的过程中,美女和导演有了感情,激起了小老头的嫉妒,于是逼得一对恋人出走,最后导致悲剧......车祸中,美女失去,导演失明。
小老头和前妻的孩子是个娘娘腔,而且不受欢迎的男孩,他在拍摄的过程中一直用摄影机记录着一切。
多年后,导演成了一位著名的盲人编剧,而当年的娘娘腔也长大成人,跑去当年的导演那里要他写剧本,于是回忆被勾起......导演的合作伙伴是个能干的女制片人,和他有过一段恋情,生了一个儿子,却一直都说是别人的孩子。
这母子俩一直和导演关系密切,母亲是当年的见证者,儿子则是后来的追溯者。
所以故事基本上就是围绕着美女、导演、小老头、娘娘腔、女制片人母子这6人展开。
但我个人有一些质疑:1.娘娘腔的设置有什么必要性?
似乎没有,他也可以是一个正常人,只不过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内心有些扭曲。
如果做了这样的设置,至少给出一些色彩吧!
然而在片中,此人年少的时候十分猥琐,满脸青春痘,像个跟屁虫。
但长大之后头发油亮,眼神邪锐,这转变也没交代个具体原因,有些突兀。
难道只是为了让此人在开场的时候看起来不怀好意,制造悬念?
2.那场车祸有些没弄明白,难道就只是完完全全的意外?
这样的话,编剧也真有点儿敷衍了事。
3.当年的一段往事,由女制片人讲出,那场戏在一家小酒馆里拍的,女制片人一杯Gin之后就把当年的事儿完完全全叨完了。
整个叙事就指着女制片人了,我看她叨得真辛苦!
她儿子和那导演听得也尴尬,没有戏点去演。
大导演就这么处理了一段戏,难道是太相信演员的魅力了?
4.女制片人的儿子业余在一个club里面做DJ,但那个地方我看第一眼还以为是个办公室呢,大木头桌子,也没什么人,气氛有点儿奇怪。
另外为什么要设置这个孩子被动磕药被送进了医院呢?
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必要,难道是因为片子不涉毒就不酷吗?
5.美女也不傻,也知道小老头很拧巴,为什么不找个好点儿的机会溜呢?
非得正面冲突,搞得腿都断了。
而那小老头既然已经知道美女和导演有感情,怎么可能给他们机会私奔呢?
要不就坏人做到底,死活不让美女去拍戏,关家里暴力得了。
要不就找私人侦探什么的天天跟着,一有状况就出动。
还有一些地方,一时记不起来了。
本来只想说两句的,不知怎么的也就写多了,也许是我对《不良教育》太有感情了吧!
好了,打住。
我想说,片中最让我感动的一段是小老头看片,他每天都把自己儿子拍的东西放大屏幕上看,由于没有录音,他配了一个唇语专家,戒毒美女和导演说的每一句话。
对一个人的迷恋,总能导致理性的滥用或者瓦解。
片中导演用旁白的形式,特别直白地说,从未见过一个男人(小老头)如此迷恋一个女人(美女)。
然而在《不良教育》中,我深深记得年老的牧师,看年轻的弟弟做俯卧撑的那场戏,那种迷恋到痛的眼神,说明了一切......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摄影很美...但是...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3.5
14thBJIFF丨十分克制的叙事,十分不克制的视听。在寒冷的北地寻找一片海,风车巨大的风叶挡住太阳吞噬阳光,萧瑟与肃杀的环境中默然的人物,孤独的个体离群索居,缓慢的移动长镜骤变为疾速的林间掠影,转折由此诞生。露天放映的巡回影院不失为一种元电影的小小嵌入。俄罗斯电影真是自成一派。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