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事班的故事》总共三部,分别在2002,2004和2007播出。
看这部剧之前没怎么注意到它,虽然知道是情景喜剧,但每当小时候电视上放这个剧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按下一个节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注意到这部剧,前一段时间B站各地方共青团开始直播90后童年看过的一些剧。
一开始是《家有儿女》,几轮直播后就开始播《炊事班的故事》。
吸引到我的是第三部王班副来到炊事班代替老高,作为整个团体的新成员,他拿一个小本子记录炊事班每个人的一些“问题”,但因为小毛,小姜和帅胡争着要看他记了什么,把本子弄湿了。
帅胡就把本子放在锅炉旁烘干,因为小毛疏忽了,没有看着本子,导致本子烤糊了。
帅胡形容这个纸“烤得和酥饼一样”,小毛说“跟马王堆出土的纸一样”,我瞬间喜欢上了这部剧,语言太生动了。
今天先从职场角度来看这部剧。
炊事班作为一个连队里最小的单位,虽然只有6个人,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6个人的团队并不容易带领。
老高,山东人,兵龄6年,级别士官,炊事班副班长,一直想当班长。
但他的能力真的能让他坐好班长之位吗?
《炊事班的故事》第一部第一集《一班之长》就暴露了副班长老高没有足够的能力带领好整个炊事班。
老高除了专业的炒菜能力落后于班长胖洪,他在处理炊事班的事务上也没有达到一个班长应该达到的水平。
第一集班长外出学习的情况下,老高作为代理班长,除了和帅胡吵架外,没有看到他具体做了哪些事情。
反而班级年终考核得了倒数第二,操作间变成了“大排档”。
想成为炊事班的领导,首先专业能力要过硬,同时处理班级事务的能力也要强,很明显老高在这两方面的能力没有办法让领导相信他可以领导好整个炊事班。
老高虽然为人还算正直,但说话太过直接,有时甚至冷嘲热讽,这导致了他在班里人缘并不好,所以有时会背黑锅。
而且记仇,对待全班人员太过严厉,特别是第一集他和帅胡的矛盾。
他作为一个当了6年兵的副班长,和一个当兵两年的普通士兵计较一些小事,遇到矛盾时,不仅没有妥善处理,并且把矛盾上交,想借上级之手处理小胡。
这样太过注重细节并且格局不够的他,很难当一个好领导。
老高在第一集自己也承认自己喜欢使唤他人,官本位思想太重。
即使不是班长,他作为一个副班长也经常把自己的职务挂在嘴边,并且喜欢提到自己做了哪些事情,特别是遇到和班级荣誉相关的情况。
作为一个领导,特别是基层领导,如果把自己和下属割裂开,因为自己职位高而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有这种想法的领导绝对不可能和下属有良好的关系。
老高有时总爱以消极的方式看待问题。
班里多次事情起因都是老高以“阴谋论”的方式引发的,可以说老高以一己之力让《炊事班的故事》精彩了很多集,。
比如第三集鸟朦胧来炊事班推销厨具,老高说鸟朦胧有可能是间谍。
这样的思考方式,让老高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关注他人的说话内容上,并且总认为他人不怀好意,这样的他如何能够与人为善,和班里的同事团结起来呢?
《炊事班的故事》第一部“迎接检查”这个故事里,因为班长要当评委,老高作为炊事班的领导,不仅没有给每个同事的检查项目提供合理的建议,还差点犯原则性错误——弄虚作假——请饭店的人过来炒菜。
这说明老高作为一个领导在关键时刻不能给团队成员提供合理的建议,让团队中的每个人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并且有可能带领整个团队犯错。
说了这么多,老高好像是反派,但细想起来,老高为人正直,虽然说话有时太直接,但说的很多都是对的,或者是他的心里话。
他这样的人是在团队里吃力不讨好,但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会在团队需要他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奉献自己。
作为一个男人,老高很注意军人形象和军容风纪。
他经常晚上抹润肤露,洗澡用洗发水和护发素,以及用沐浴露洗澡,这些都证明了他是一个爱干净讲卫生的人。
说了这么多,貌似在批评老高,但正因为这些突出的性格特点和演员范明的精湛演技让老高这个角色非常生动形象,就像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普通人。
正因为他的这些性格特点,老高的身上才会有很多笑点,给观众带来那么多欢乐。
胖洪,炊事班长,二级厨师,广东人,说着一口不普通的普通话(fa)。
作为炊事班的领导者,多次带领炊事班获得“优秀炊事班”的称号,并且在全连的多次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对待上级,他总是表现得对班里一切问题胸有成竹。
连长说到炊事班的问题时,他会微微一笑,云淡风轻地告诉连长,“马上都会迎刃而解”。
当指导员过来下达任务,他总是抢先回答“没问题”。
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要想做好领导之位,上级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而洪班长给领导展示的就是他有能力领导好整个班,得到领导的信任也自然而然了。
面对自己的竞争者——副班长老高,他能够做到平心静气地和他沟通,并且愿意给老高提供机会。
第一部第一集《一班之长》,老高趁胖洪外出学习期间想取而代之,胖洪回来后也没有说什么,在连长面前还推举了老高。
第二部第二集《老高学艺》,老高凭借自己报班也取得了二级厨师证,向班长发出挑战,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班长找他谈话时,亲口承认自己的不足和之前的私心,并且让老高炒菜。
这是作为领导的的胸怀,面对自己的竞争者,要能够做到不怕挑战并尽量平等地对待他,即使被超过,也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去给他人机会,这样的领导才能让下属信服。
对待班里的战士,胖洪能够做到恩威并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打一下再给个甜枣”。
在班里战士工作做得不到位的时候,他会给予严肃的批评,但事后他也会安慰被批评的战友。
这样的做法既让战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温暖了他们的心,真正体现了人性化带兵。
作为一个班级领导,胖洪对于荣誉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
因为想要得到荣誉,他对内指导战士做好本职工作,对外经常和一班竞争,让全班战士把一班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
有了具体的竞争对手,不仅激励了全班战士的斗志,也让全班能够更加团结地一致对外。
作为炊事班长,胖洪还有一个绝招——洪氏激将法,整个激将法屡屡生效,带领着炊事班不断向前。
同时胖洪本人也能够做到知错就改,不会逃避问题,因此他和炊事班才不断进步。
当然人无完人,胖洪也有明显的“缺点”,有点虚荣,也经常把战士的功劳归功到自己身上。
但瑕不掩瑜,这样的班长才更真实,也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欢乐。
小时候零星在电视上看过几集。
最近剧荒,于是又找出来从头开始看。
才看了三集就发现了这部剧太多优点,是一种来自生活的接地气的,能令人沉浸体验的艺术创作。
对近年来的国产剧总是提不起兴趣,总觉得虽然场景很精致,道具很新,但就是无法让我真正相信,融入到这个场景里去。
然而看《炊事班》,从第一集我就相信了这个故事,这些人。
不说优秀的剧本,演员表演,和导演调度,我觉得《炊事班》的道具是有很大功劳的。
举几个例子,小姜妈妈听说小姜自己报的炊事兵,找扫帚要揍他。
我本来以为大家会给她递扫地的扫帚,结果递给她的是帅胡打扫案板的扫帚,往小姜身上一拍,面粉满天飞!
既符合场景,人物设定,又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和人物形成了互动。
又比如,宿舍画面左下角,镜头基本拍不到的地方放了六个人的洗脸盆。
小毛第一次拿出来的时候,我甚至有点惊讶。
剧组不是在按照拍一部戏的标准来布置场景,而是按照真的有人会去生活来布置场景。
再比如,炊事班的大桶上用红字帖的常务连,墙上贴的检测标准,打扫餐厅时桌子上的剩菜叶子。
种种细节,一下就把人拉到那个环境中去了。
我想,现在很多剧的道具之所以不能让我相信,就是因为它们的出现只是为了看起来像那个环境,做个好看的背景板,而不是真的去搭建生活,所以人物像是悬浮在这个场景里。
而炊事班的道具,每一样都能和人物产生联系,每一样都能和人去互动,每一样都是生活中真的会出现的。
能把观众一下就拉到到戏剧场景中去。
另一件事是,我发现这样一部并没有很大信息量的情景喜剧,我却很难不放下手机去认真地看。
回想一下,很多剧即便是第一次看,我也拿着手机,放着当背景,甚至还会特意快进。
那是因为演员的表演不能很大程度地表现故事。
或者说,光从对白就能了解剧情,而表演没能使剧情更丰富,对话和表演两者是在传达同样的信息。
这部剧之所以不能,是因为演员的表演非常有张力,展示了非常饱满的喜剧内容。
比如班长减肥那集,班长轮番去各个人手里抢吃的。
演员的走动,肢体动作,表情,这些都是通过台词不能够表达的。
不去看,我就失去了这一部分的喜剧信息。
我认为,电视剧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是应该做到让人用心去看的效果的。
在当今大部分的电视剧中,这种品质极为少见。
结合刚才的道具来说,很多电视剧,都像是在大背景板下背台词,悬在空中,让观众无法沉浸其中。
我认为《炊事班》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好的,接地气的,用心去创作的艺术作品的。
预计随着重温更多集还会发现这部作品更多优秀的细节,会再来补充的。
我很喜欢情景喜剧,因为我这个人比较玻璃心,见不得一点忧伤的东西,所以情景喜剧是最适合我的。
情景喜剧虽然拍摄节奏比一般的电视剧快很多,背景什么的各方面又比较简单,但是他对剧本的要求很高,好的情急喜剧既要贴近生活让人产生共鸣,又要让人感到有趣。
炊事班的时候在剧本方面就掌握的很好,他很贴合生活,里面的人物很真实,但是又有自己的个人特色,在一起凑出有趣的火花,相互性格之间磨合的很好。
一个个小故事幽默地写出了军人生活。
中国首部军旅题材喜剧。
当年几乎是集集不落的追下来。
胖洪,老高,大周,小毛,帅胡,小姜,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基层部队炊事班的乐事多。
胖洪的老好人模式,爱打小报告的老高,急性子的大周,爱美的帅胡,机灵古怪的小毛,略显自私的小姜,集齐了身边这些常见的性格,集中到一个炊事班,每天上演柴米油盐的故事,做好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性格分明,剧情也很好笑,最喜欢沙溢演的角色,首要原因当然是帅啦,其次就是个性比较搞笑,然后就是班长的角色,真的不错,生活中很喜欢和这种人相处,再就是各种方言比较好玩,老高这个方言是最好的,从武林外传过来的,中间还有和武林外传的梦幻联动,真的不错!!!!
不过最喜欢的情景喜剧还是武林外传,没有之一!!!!
时值90庆典,电视台播的节目要么是红色唱响,要么是黑白怀旧,要么是硝烟战斗,入眼的只有这种和主旋律沾边的经典:比如潜伏,比如士兵突击,比如炊事班。
之前零零碎碎地看过它的大部分,这次算回顾吧。
尽管很多桥段已经没有惊喜,却还是能笑出声来。
不由佩服编导的功力,好的情景喜剧就是能让人从任何片段开始看,反复看,而且每次都觉得搞笑。
第一部拍摄于十年前吧。
那时候帅胡还不是盗圣大侠白展堂,而是个喜欢咬文嚼字的打油诗人;小姜也不是名厨李大嘴,而是个腌咸菜的稀粥兵;胖洪不是唯唯诺诺妻管严的钱掌柜,而是以慈带兵研究洪氏激将法的炊事班班长;老高不是威风凛凛的邢捕头,而是个郁郁不得志的副班长,只不过他们都爱说“我看好你”;王班副还没有转性成为冷血姬无命,大周和毛孩儿都还是主角不是龙套,佟掌柜和小郭却都还是龙套而非主角。
时光让人感慨,影像则给了人交错的穿越感,唯有欢乐不曾改变。
情景喜剧的关键在于特色鲜明又讨人喜欢的人物,以及他们在不同情境下排列组合所创造出的能量。
喜欢看炊事班的六个人同仇敌忾又彼此挤兑的互动,心慌慌地无奈甩手,齐刷刷地鄙视点人,挨着个儿地痛苦捂脸,这种强调的重复和统一竟产生了特别的默契。
再过十年,这部剧中的流行语,热点事件很可能被人遗忘,可它里面那些认真生活的小人物还是能令我们会心且感动。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水边的小竹子
剧以一个空军场站中基层连队的炊事班作为舞台,通过发生在六位年轻炊事兵身上的一件件鲜活生动的日常小事,把青春火热、绚丽多姿的军营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
😎 剧情涉及当今部队基层的方方面面,既热情讴歌当代军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又诙谐地讽刺个人成长和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弱点和问题,是一部普通士兵健康成长的“趣味小百科”。
😋 剧中操着河南口音的小毛,一口广东话的洪班长,东北方言的大周、小姜、帅胡,还有山东大汉老高,以及分别说着四川、福建、天津、山西话的客串角色,不下于十种南腔北调的方言大杂烩摒除了一家方言的理解偏执,完全跨越了地域文化的障碍,良心好剧,😘
军旅喜剧题材的情景剧中《炊事班的故事》可谓一骑绝尘了,即便今天再次重温也仍旧可圈可点,更何况军队、厨房本身话题度满满。
厨艺精湛、憨厚温纯的班长胖洪,表面斤斤计较实际内心宽宥的副班长老高,颜值担当掌管白案大权的帅胡,耿直善良的采购员大周,还有腌咸菜的小姜与负责打杂的小毛……每位主角都性格鲜明、人设饱满。
敏锐地捕捉到当代士兵在青春成长中的精神渴求和心理趋向,将青春立志、偶像崇拜、靓丽时尚、诙谐幽默诸多元素融入军旅电视剧的创作,在屏幕上打造出一派欢乐军营、和谐军营的全新景观,不仅成功扩大了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收视群体,也为开掘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领域和拓展市场空间做了有益的尝试。
异军突起的军旅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大多巧妙的构筑了冲突性的小情节,而情态意趣丰富,令人忍俊不禁而又不失味道。
应当承认,难得军队题材和主旋律对象表现会表现得富有情趣,而更为难得的是军队炊事班范围的事件竟然表现得既有意思也有趣味。
炊事班的故事》中操着河南口音的小毛,一口广东话的洪班长,东北方言的大周、小姜、帅胡,还有山东大汉老高,以及分别说着四川、福建、天津、山西话的客串角色,不下于十种南腔北调的方言大杂烩摒除了一家方言的理解偏执,使该剧的收视完全跨越了地域文化的障碍,红遍全国。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2024BIFF,6分,下班赶过去,困兮兮的路上在出租车上睡觉。在那一块迷路了不知道怎么走,好在群友及时指导我,男朋友又因为poopoo迟到了。片子就是剪成一个三分钟视频就能大致看完那种,一种风格而已,俄罗斯式美感,宏大粗粝壮阔。回到家都累死了。女主角长得好像[怪奇物语]的小11。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3.5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3.5
3.5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