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谢忠道
主演:吴镇宇,安志杰,瑞玛·席丹,熊黛林,古斌,王敏德,魏震,林乐炫,钱嘉乐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6
简介:2030年,太平洋孤岛突发致命病毒,面对岛上武装力量的生化威胁,由李超(吴镇宇 饰)、郭震风(安志杰 饰)、彭希(瑞玛席丹 饰)组成的一支精悍的特种战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场关乎全人类命运的“终极拯救”。详细 >
还不如拍个老森林
8.5/10 241227日本新片展开幕片。有如真人版的今敏作品,梦境套梦境,虚与实相交。可惜的是不断重复使用导致预判与乏味;可喜的是在最后留下了一个似梦非梦的结尾——渡边到底死了吗?来自北方的敌人,导演在映后中说从未想过将其具象化。抽象与模糊给予解释空间,而我们大多愿意将其落在人的衰老上。生理的衰弱,精神的萎缩,肉体崩塌后余下腐朽、糜烂而不愿承认的灵魂。黑白调的使用效果超乎想象,调动我们一切想象细胞来弥补色彩、扩充画面;前半段时间在静止的画面中流淌,冬天开始所有的恐惧与自卑从梦境里喷涌而出、席卷荧幕。自由地在日常与惊悚间切换,怀疑是广告时期留下的节奏把控能力。“敌人不会慢慢到来,而是突然降临。”
【2024日本新片展杭州站】影片呈现了“衰老”从假想敌逐渐成真的过程,它让秩序井然的生活反复受到梦境的侵扰,它让过去的错误一遍遍地找上门来,它让未来只能被虚妄的意淫所填充。大多数人面对衰老,最终都会像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里的主角那样,被牢牢困在原地,或许这就是我们感动于“翩然”的原因。
老年知识分子被童年、欲念、名望玩弄的一生,日常里充满恭维和奉承,真心话要在梦里脑补,分不清虚实,也害怕时间,羞愧维系着尊严,最终成为一代又一代不断继承的诅咒。
做饭的部分我能看一天。男导演拍春梦和女导演拍春梦(小我)还是不一样的。
我本来确实是想打三颗星的因为我本人很讨厌jump scary,但是确实觉得挺好玩的值得推荐看一下还是多打一颗星吧。看了下短评,原来同场这么多同胞……Q&A环节导演并没有明确说男主死了,他只是说有这种可能性让大家带着这种模糊朦胧的感觉去看电影罢了。 我说一个比较偏的点:食物。从开始夏章煎三文鱼、ham煎鸡蛋茶盖饭、烤串鸡肉葱肝、凉拌荞麦面;到秋章水煮蛋切片凉面+辣白菜、凉拌soba(入秋了还在吃夏季料理)再到后面红酒配零食、素食面包、泡面。从开始的合理管理自己的生活到随便吃东西,从侧面反映出男主的精神变化,他开始渐渐失控。至于他最后死没死,我倒是觉得不重要了。我又想到最近看的《迷宫饭》了,吃饭看似简单,但好好吃饭保持运动健康生活是很难(尤其是对当下的人们来说极难)的一件事。
虽然手法很跳脱,但我仍旧不想看知识分子对孤独和衰老的恐惧与崩溃
大概能理解“敌”是对“不会慢慢靠近,而是会突然出现”的死亡的恐惧,但为什么要用这么奇怪的叙事手法?为啥要塞战争、难民这些内容?表达自己是空袭“受害国”的创伤吗?
北影第五场。面向“衰老”的推理与法证学哲思。导演刻意遮蔽大量生活细节和人物前史,因缺乏上帝视角,观众需自行收集线索来推演发生在老头的过往以及他的心灵。但衰老的表象很快被梦取代,这梦看似折射着他的真实意识,但却逐渐急促并取代“现实”片段而独立存在,此刻我们已陷入“后期奎因”推理游戏:哪怕能观测到老人的梦,也依旧永远无法证明他梦中留下的意识“线索”是刻意留下来误导我们还是本真流露。老人的身份与心灵愈发呈现不确定性之际,“北方有敌”的谣言彻底杀死梦境,并将其转为老人矛盾心灵上演的谋杀/战争剧场,连带着电影的镜头打光也开始疯魔。我们对“衰老”的法证学实践被证明为无效,亦或说,衰老是永恒无法为他者甚至自己所理解的。最后的镜头负责“观测”的望远镜摔落,以往电影史对“衰老”主题傲慢的宣称皆被导演打破。
#TIFFJP37 老年危机 梦太多让我感觉好像是导演黔驴技穷了 不得已为之 虽然没看过原著 但很筒井的风格!
+
长冢京三说不定要拿影帝了……老年生活真的不太戳我,看到中间两次犯困,还好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变得有意思起来了!看前面同样是知识分子的“完美的日子”,但本片多了一层欲望的自白,看似无懈可击的主角却有着并不美满的过去,最终他是抱着什么情感结束的呢?留给观众想象吧。本届tiff看了两部日影主竞赛,都是虚实结合的手法,但各有不同,是最近的趋势吗?
日本新片展 比《我想结束这一切》真诚一点,也可能是吉田大八调用不了太多互文素材(。其实从欧里庇得斯到拉辛再到茨维塔耶娃,《费德尔》系列文本的阐释路径逐渐强化对于女性主体欲望的挖掘和认可,于是当本片援引这一主题脉络却把性别身份调转,就会不太协调——男性好像从来不需要为自己的欲望正名。因此切入欲望的阴暗面是比较常规的思路,而食物从家宅(肌体)内部打开想象界的入口:辣白菜导致的腹泻疏通了洁净自持的“苦行僧”羞于启齿的秘密;枯井新泉还未来得及烹煮大麦茶,便不得不埋葬年久失修的失意、怨怼和悔恨。同时,经由传统日料和伴手礼首选的香皂,家庭相簿以及望远镜中的鬼影等细节,也不难看出批判视角向历史和民族性层面进一步拓展的野心。
+ 想给在溪边四星了 搁这觉得自己在拍双峰
看前半段的时候还以为全程会是个闷片,结果后半段的各种神展开不禁让人感叹果然是那个拍了美丽之星的吉田大八,不过观感比当年看美丽之星是要好太多了,能从这种跳脱的剧情里品出一点趣味,大概自己这几年也成长了吧23333
#15BJIFF# 看完确实被折服了,东京节给这几个大奖的确是很实至名归的。吉田大八的作品一向不乏丰富的文学性,同时在影像空间的建构上也很有想法,这次这个故事虽然并不是很新鲜,前半程退休教授的日常到了后半程逐渐走向一个梦境跟现实交织的境界,一方面展现了主角步入老年后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跟主角这个身份形成互文。“敌”究竟是什么?其实不重要,更多的似乎是在指代人物对于衰老状态恐惧的具象化呈现。用肥皂反复清洗身上的老年味,自发给女生付钱上学结果被骗,面对内心背德的欲望和亡妻幽灵的拷问…越是想证明自己自己仍有价值就越是力不从心。敌人不是慢慢逼近,都是突然袭来的,就像恐惧也不是慢慢滋生的,而是突然降临的。当你连最后一丝的体面都难以维系下去的时候,夏秋冬春,三餐四季,又与自己何干呢?
#シアターキノ 一封封邮件不断地入侵,恬静日常、死者复现和彻底癫狂几乎只有一线之隔,内部的失序外化为假想的实体,而这些盗梦者有时也穿梭在现实和虚构当中。可惜对空间的处理比较刻奇,鬼屋的潜能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调用,仅仅作为与活死人斗争的场所,直到最后一镜才完成了对整个建筑的活化。另外,渡边教授的味道真是又正又臭,可以完美代入本院某老头。
一种娴熟工匠级别的好,在看似迷雾般的猜疑的叙事氛围下,实则是非常严密工整的一一对位,如此辛苦的达成谜题与答案的平衡,大概也是尾端渐渐向着更加不可思议的东京大空袭等意象还魂,却逐步丧失掉某种开放的、任意的观看与想象的乐趣的原因,“敌”的实体随着电影全貌的一步步显露越来越明确和限定,连带梦境的虚实都成了计算公式般绝对的验证规律,衰老连带着的心理与生理的不堪困境以及时间和欲求的隐秘混沌以超越文字的姿态入侵,但又被锁进了另一种僵硬,但吉田还是在最后一场戏里创造出了非影像而不可为的时刻,望远镜和镜头的互文,窥见了屋顶上的老人,他将成为“敌”崭新的化身,以纯粹感觉的震颤来重新“逼近”银幕内外的一个个察觉者。
所以敌人是什么呢?是压抑的欲望,是冷清的生活,是衰老的身心,是价值的丧失,是沉默,是愧疚,是矛盾和煎熬。我喜欢用镜头来讲故事的电影,但黑白片果然还是太费眼了。#siff2024日本新片展
一部“老人味”十足的电影,不值得高分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还不如拍个老森林
8.5/10 241227日本新片展开幕片。有如真人版的今敏作品,梦境套梦境,虚与实相交。可惜的是不断重复使用导致预判与乏味;可喜的是在最后留下了一个似梦非梦的结尾——渡边到底死了吗?来自北方的敌人,导演在映后中说从未想过将其具象化。抽象与模糊给予解释空间,而我们大多愿意将其落在人的衰老上。生理的衰弱,精神的萎缩,肉体崩塌后余下腐朽、糜烂而不愿承认的灵魂。黑白调的使用效果超乎想象,调动我们一切想象细胞来弥补色彩、扩充画面;前半段时间在静止的画面中流淌,冬天开始所有的恐惧与自卑从梦境里喷涌而出、席卷荧幕。自由地在日常与惊悚间切换,怀疑是广告时期留下的节奏把控能力。“敌人不会慢慢到来,而是突然降临。”
【2024日本新片展杭州站】影片呈现了“衰老”从假想敌逐渐成真的过程,它让秩序井然的生活反复受到梦境的侵扰,它让过去的错误一遍遍地找上门来,它让未来只能被虚妄的意淫所填充。大多数人面对衰老,最终都会像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里的主角那样,被牢牢困在原地,或许这就是我们感动于“翩然”的原因。
老年知识分子被童年、欲念、名望玩弄的一生,日常里充满恭维和奉承,真心话要在梦里脑补,分不清虚实,也害怕时间,羞愧维系着尊严,最终成为一代又一代不断继承的诅咒。
做饭的部分我能看一天。男导演拍春梦和女导演拍春梦(小我)还是不一样的。
我本来确实是想打三颗星的因为我本人很讨厌jump scary,但是确实觉得挺好玩的值得推荐看一下还是多打一颗星吧。看了下短评,原来同场这么多同胞……Q&A环节导演并没有明确说男主死了,他只是说有这种可能性让大家带着这种模糊朦胧的感觉去看电影罢了。 我说一个比较偏的点:食物。从开始夏章煎三文鱼、ham煎鸡蛋茶盖饭、烤串鸡肉葱肝、凉拌荞麦面;到秋章水煮蛋切片凉面+辣白菜、凉拌soba(入秋了还在吃夏季料理)再到后面红酒配零食、素食面包、泡面。从开始的合理管理自己的生活到随便吃东西,从侧面反映出男主的精神变化,他开始渐渐失控。至于他最后死没死,我倒是觉得不重要了。我又想到最近看的《迷宫饭》了,吃饭看似简单,但好好吃饭保持运动健康生活是很难(尤其是对当下的人们来说极难)的一件事。
虽然手法很跳脱,但我仍旧不想看知识分子对孤独和衰老的恐惧与崩溃
大概能理解“敌”是对“不会慢慢靠近,而是会突然出现”的死亡的恐惧,但为什么要用这么奇怪的叙事手法?为啥要塞战争、难民这些内容?表达自己是空袭“受害国”的创伤吗?
北影第五场。面向“衰老”的推理与法证学哲思。导演刻意遮蔽大量生活细节和人物前史,因缺乏上帝视角,观众需自行收集线索来推演发生在老头的过往以及他的心灵。但衰老的表象很快被梦取代,这梦看似折射着他的真实意识,但却逐渐急促并取代“现实”片段而独立存在,此刻我们已陷入“后期奎因”推理游戏:哪怕能观测到老人的梦,也依旧永远无法证明他梦中留下的意识“线索”是刻意留下来误导我们还是本真流露。老人的身份与心灵愈发呈现不确定性之际,“北方有敌”的谣言彻底杀死梦境,并将其转为老人矛盾心灵上演的谋杀/战争剧场,连带着电影的镜头打光也开始疯魔。我们对“衰老”的法证学实践被证明为无效,亦或说,衰老是永恒无法为他者甚至自己所理解的。最后的镜头负责“观测”的望远镜摔落,以往电影史对“衰老”主题傲慢的宣称皆被导演打破。
#TIFFJP37 老年危机 梦太多让我感觉好像是导演黔驴技穷了 不得已为之 虽然没看过原著 但很筒井的风格!
+
长冢京三说不定要拿影帝了……老年生活真的不太戳我,看到中间两次犯困,还好梦境与现实的交错变得有意思起来了!看前面同样是知识分子的“完美的日子”,但本片多了一层欲望的自白,看似无懈可击的主角却有着并不美满的过去,最终他是抱着什么情感结束的呢?留给观众想象吧。本届tiff看了两部日影主竞赛,都是虚实结合的手法,但各有不同,是最近的趋势吗?
日本新片展 比《我想结束这一切》真诚一点,也可能是吉田大八调用不了太多互文素材(。其实从欧里庇得斯到拉辛再到茨维塔耶娃,《费德尔》系列文本的阐释路径逐渐强化对于女性主体欲望的挖掘和认可,于是当本片援引这一主题脉络却把性别身份调转,就会不太协调——男性好像从来不需要为自己的欲望正名。因此切入欲望的阴暗面是比较常规的思路,而食物从家宅(肌体)内部打开想象界的入口:辣白菜导致的腹泻疏通了洁净自持的“苦行僧”羞于启齿的秘密;枯井新泉还未来得及烹煮大麦茶,便不得不埋葬年久失修的失意、怨怼和悔恨。同时,经由传统日料和伴手礼首选的香皂,家庭相簿以及望远镜中的鬼影等细节,也不难看出批判视角向历史和民族性层面进一步拓展的野心。
+ 想给在溪边四星了 搁这觉得自己在拍双峰
看前半段的时候还以为全程会是个闷片,结果后半段的各种神展开不禁让人感叹果然是那个拍了美丽之星的吉田大八,不过观感比当年看美丽之星是要好太多了,能从这种跳脱的剧情里品出一点趣味,大概自己这几年也成长了吧23333
#15BJIFF# 看完确实被折服了,东京节给这几个大奖的确是很实至名归的。吉田大八的作品一向不乏丰富的文学性,同时在影像空间的建构上也很有想法,这次这个故事虽然并不是很新鲜,前半程退休教授的日常到了后半程逐渐走向一个梦境跟现实交织的境界,一方面展现了主角步入老年后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跟主角这个身份形成互文。“敌”究竟是什么?其实不重要,更多的似乎是在指代人物对于衰老状态恐惧的具象化呈现。用肥皂反复清洗身上的老年味,自发给女生付钱上学结果被骗,面对内心背德的欲望和亡妻幽灵的拷问…越是想证明自己自己仍有价值就越是力不从心。敌人不是慢慢逼近,都是突然袭来的,就像恐惧也不是慢慢滋生的,而是突然降临的。当你连最后一丝的体面都难以维系下去的时候,夏秋冬春,三餐四季,又与自己何干呢?
#シアターキノ 一封封邮件不断地入侵,恬静日常、死者复现和彻底癫狂几乎只有一线之隔,内部的失序外化为假想的实体,而这些盗梦者有时也穿梭在现实和虚构当中。可惜对空间的处理比较刻奇,鬼屋的潜能没有得到更充分的调用,仅仅作为与活死人斗争的场所,直到最后一镜才完成了对整个建筑的活化。另外,渡边教授的味道真是又正又臭,可以完美代入本院某老头。
一种娴熟工匠级别的好,在看似迷雾般的猜疑的叙事氛围下,实则是非常严密工整的一一对位,如此辛苦的达成谜题与答案的平衡,大概也是尾端渐渐向着更加不可思议的东京大空袭等意象还魂,却逐步丧失掉某种开放的、任意的观看与想象的乐趣的原因,“敌”的实体随着电影全貌的一步步显露越来越明确和限定,连带梦境的虚实都成了计算公式般绝对的验证规律,衰老连带着的心理与生理的不堪困境以及时间和欲求的隐秘混沌以超越文字的姿态入侵,但又被锁进了另一种僵硬,但吉田还是在最后一场戏里创造出了非影像而不可为的时刻,望远镜和镜头的互文,窥见了屋顶上的老人,他将成为“敌”崭新的化身,以纯粹感觉的震颤来重新“逼近”银幕内外的一个个察觉者。
所以敌人是什么呢?是压抑的欲望,是冷清的生活,是衰老的身心,是价值的丧失,是沉默,是愧疚,是矛盾和煎熬。我喜欢用镜头来讲故事的电影,但黑白片果然还是太费眼了。#siff2024日本新片展
一部“老人味”十足的电影,不值得高分